9 月 8 日,*ST 蘇吳接連披露的兩份公告,將這家早已深陷退市風險的公司推向更危急的境地。
一邊是控股股東吳中投資所持 17.27% 股權被全狀態(tài)鎖定、股份處置權近乎完全喪失,另一邊是全資子公司吳中進出口 " 騙稅案 " 處罰落地、共計罰沒 2400 萬元。
一 " 父 " 一 " 子 " 同時陷入危險境地,讓公司本就脆弱的資金鏈雪上加霜,更暴露其治理層積重難返的系統性漏洞。再疊加 7.69 億元關聯資金占用 " 舊債 " 及 9 次退市風險提示,*ST 蘇吳的退市命運幾乎已寫就大半。
股權凍結或因違規(guī)資金占用
盡管公告中未明確闡述原因,但此次控股股東持股遭 " 一鍵全凍 ",與此前關聯方長期占用資金未還一事脫不了干系。
吳中投資持有公司 1.23 億股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 17.27%,這部分股權如今全部處于 " 質押 + 司法標記 + 司法凍結 + 輪候凍結 " 的四重鎖定狀態(tài),無任何可自由處置的股份。
按照今日收盤價 0.95 元 / 股計,凍結股份對應市值僅剩 1.17 億元。*ST 蘇吳最新公告顯示,如果連續(xù) 20 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 1 元,可能被上交所終止上市交易。
其中,*ST 蘇吳以支付無商業(yè)實質的貿易業(yè)務采購款等形式,將資金輸送給關聯方,形成非經營性占用資金。2020-2023 年各年末, *ST 蘇吳占用資金余額分別為 1.27 億元、13.93 億元、15.43 億元、16.93 億元,對應占當期凈資產的 6.88%、74.2%、84.6%、96.09%。
這意味著從 2021 年起,公司大部分資產被時任 *ST 蘇吳董事長錢群山、副董事長錢群英、董事陳頤等人員,通過組織無商業(yè)實質的貿易業(yè)務、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體外公司操控等手段系統性侵占,上市公司幾乎被 " 掏空 "。
2400 萬罰沒背后的七年舊賬
全資子公司吳中進出口騙稅案處罰的落地,給 *ST 蘇吳再添重壓。
9 月 8 日,吳中進出口公司收到的湖南省衡東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顯示,其犯騙取進出口退稅罪,判處罰金人民幣 800 萬元;楊鋒犯騙取進出口退稅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 12.3 萬元。同時,對公安機關扣押退繳的 1600 萬元違法所得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根據 *ST 蘇吳 3 月 8 日披露的退稅詐騙案細節(jié),進出口公司及該公司時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楊鋒,在 2011 年 7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間,協助林錫欽等人實施騙取出口退稅行為,共取得關于相機、鏡頭類出口退稅額共計 2.42 億元,通過收取平臺服務費形式非法獲利 1600 萬余元。
這起出口退稅詐騙案涉案企業(yè)眾多、人員龐雜,作案手法高度專業(yè)化,形成了一個由境內外涉案人員相互配合的違法網絡。在長達 7 年的時間里,子公司違規(guī)操作未被及時發(fā)現和制止,進一步說明公司在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相關主犯早被判決,從犯楊鋒已于 2021 年 10 月在蘇州被公安機關抓獲到案。但直到三年后,*ST 蘇吳才收到起訴書,被追究騙取出口退稅罪的刑事責任。
吊詭的是,在吳中進出口在配合騙稅的 7 年里,上市公司賬面業(yè)績卻相當慘淡,凈利潤分別為 89.14 萬元、0.18 萬元、266.43 萬元,三年合計不足 360 萬元,難以知曉非法獲利的資金究竟去了何方。從最終判決來看,進出口公司的違法所得已被公安機關扣押,無需公司額外支付,但罰金需在判決生效后 10 日內繳納,這對資金鏈本就緊張的進出口公司而言壓力不小。
更隱蔽的 " 雷 " 或藏于子公司的后續(xù)經營中。吳中進出口核心業(yè)務為進出口貿易,其騙取進出口退稅罪的判決可能致使其進口業(yè)務開展一定程度受限,那么上市公司本就單薄的營收支柱恐再被削去一截。
退市幾成定局仍有散戶擊鼓傳花
在控股股東股權凍結、子公司騙稅處罰落地的同時,*ST 蘇吳自 7 月 14 日起至今已累計發(fā)布 9 次退市風險提示,最近一次發(fā)布于 9 月 4 日。
截至目前,公司雖尚未收到涉嫌信披違法違規(guī)立案調查事項的正式處罰決定,其公告已多次明確提示,如根據正式的處罰決定書結論,*ST 蘇吳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
從近期資金流向來看,*ST 蘇吳持續(xù)呈現凈流出態(tài)勢,股價跌勢不止。然而,在下跌過程中卻持續(xù)出現小單凈流入,這很可能是散戶在抄底或補倉。值得注意的是,8 月 21 日起,該股曾連續(xù) 5 個交易日大幅上漲,8 月 27 日換手率更是高達 20.93%,呈現 " 擊鼓傳花 " 式炒作特征。
2025 年半年報顯示,*ST 蘇吳歸母凈資產還有 17.69 億元,總股本 7.11 億股,折合每股凈資產約 2.49 元。當前股價維持在 1 元上下,其 " 破凈 " 表象令不少投資者認為是撿漏良機,但賬面數據背后隱藏的財務窟窿與治理風險絕不容忽視。
值得關注的是,*ST 蘇吳控股孫公司達透醫(yī)療與韓國 Regen 的獨家代理仲裁案尚無結論,核心產品童顏針 AestheFill(中文名 " 艾塑菲 ")已無法正常繼續(xù)銷售。此次半年報雖未披露該產品銷售數據,一季報顯示其貢獻了 1.13 億元收入,而下半年這一關鍵營收將歸零。
縱覽全局,這場危機來自 " 控股股東 - 上市公司 - 子公司 " 這一整個治理鏈條上的風險傳導:控股股東通過資金占用掏空上市公司,子公司靠騙稅非法獲利,上市主體為業(yè)績 " 涂脂抹粉 "。*ST 蘇吳的潛在謝幕,不只是 A 股的一次風險出清,更是對市場規(guī)則敬畏的再度警示。(本文首發(fā)于鈦媒體 APP,作者丨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