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顯然是一個增長正在放緩的市場,而世界上最大的墨水屏制造商 E Ink 心急如焚,他們想把墨水屏賣到更多的地方——比如學習機,或者盒馬超市里的價格標簽。
而 E Ink 最新看上的地方,是 AIPC ——準確來說,是 AIPC 上的觸控板。
7 月 1 日,E Ink 元太科技宣布,要把墨水屏做成筆記本電腦的觸控板。這個方案將彩色電子紙與傳統(tǒng)觸控板結合,聲稱要為 AIPC 帶來「全新交互體驗」。
但 AIPC 真的需要一塊墨水屏嗎?
▲ E Ink 墨水屏觸控板 . 圖片來自:E Ink
墨水屏觸控板確實省電,但這可能不是重點
E Ink 的這個墨水屏觸控板方案整合了 Intel Smart Base 技術、Intel Innovation Platform Framework 和 Intel AI Assistant Builder 技術,將彩色電子紙與傳統(tǒng)筆電觸控板結合——從技術角度看,這套方案確實不是在胡說八道。
最明顯的優(yōu)勢是省電。
墨水屏只在內(nèi)容更新時消耗電力,靜態(tài)顯示時幾乎不耗電——這對筆記本續(xù)航來說確實是好事。而且墨水屏不發(fā)光、無閃爍,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眼疲勞。
功能方面聽起來也挺豐富:觸控板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觸控操作,還能顯示各種 AI 生成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可以在上面顯示常用快捷鍵、系統(tǒng)提醒,甚至是 AI 生成的文字摘要、圖像內(nèi)容,或者游戲攻略。用戶還能查看天氣、便條備忘錄、會議記錄,筆記本關機時甚至能顯示個性化壁紙。
聽起來很美好,但問題來了:
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在觸控板上和 AI 對話?看天氣預報?
這些功能在手機上、在電腦桌面上不是都能更方便地實現(xiàn)嗎?把它們?nèi)M一個幾英寸大的觸控板里,到底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制造問題?
筆記本電腦做副屏,很酷但沒用
說到筆記本副屏,蘋果已經(jīng)給所有人上了一課。
2016 年,蘋果在 MacBook Pro 上推出 Touch Bar ——用一條 OLED 觸摸屏取代傳統(tǒng)功能鍵。蘋果聲稱這是筆記本的「最大變革」,能提供動態(tài)快捷鍵和應用專屬功能。
五年后,蘋果在 2021 年取消了 Touch Bar,乖乖回到傳統(tǒng)功能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 Touch Bar 實在太難用了,不僅難以盲操,還徒增成本。傳統(tǒng) F 鍵閉著眼睛都能按對,Touch Bar 卻要低頭去看,效率反而下降了。更要命的是,它讓筆記本成本增加了不少,卻沒帶來相應的價值——最終,Touch Bar 的軟件生態(tài)也沒有養(yǎng)成,MacBook Pro 轟轟烈烈的副屏革命就這樣慘淡收場。
不止蘋果,許多 Wintel 陣營的廠商也試過水。華碩曾在 ZenBook Pro 系列上推出過 ScreenPad,把標準觸控板和高分辨率 LCD 觸摸屏合二為一,可以顯示數(shù)字鍵盤、應用圖標等,看起來很酷,但實際用起來,大部分時間就是個擺設,還影響手感。
其他廠商也有過類似的嘗試,但結果都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背后的原因確實也不復雜——
這些副屏破壞了筆記本交互的簡潔性。用戶本來就要處理主屏的信息,現(xiàn)在還得分心去看觸控板上的內(nèi)容。而且這些副屏通常不能獨立完成任務,必須配合主屏使用——對于筆記本電腦這樣的生產(chǎn)力工具而言,這種設計從根本上就是多余的。
當然,E Ink 做墨水屏觸控板的動機倒是能理解。畢竟電子書市場在萎縮,商業(yè)公司得找到新的出路。從商業(yè)角度看,這種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和 AI 硬件結合也確實是個方向。
但問題是, 和 AIPC 的結合或許真不是個好主意。我們在買筆記本電腦的時候,要的是更好的性能、更長的續(xù)航、更合理的價格,而不是一個可能永遠用不上的「觸控板墨水屏」。
與其在副屏這條死路上繼續(xù)撞南墻,E Ink 不如把精力放在電子紙已經(jīng)驗證過的場景上——閱讀器、價格標簽、戶外顯示,這些才是墨水屏真正發(fā)光發(fā)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