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蒙古烏蘭察布的烏蘭哈達火山群 " 火 " 了,就因為 " 能挖到瑪瑙和黃金 " 的傳言,好多游客帶著工具往景區(qū)跑。當地部門已經說清楚了:這地方根本沒有金礦,也不具備形成金礦的條件。
一句 " 徒手就能淘金 " 的傳言,讓火山群一下子成了 " 挖寶現場 ",大批游客扛著鐵鍬就來了。這景象不光攪亂了景區(qū)秩序,更能看出有些游客根本沒把自然和規(guī)矩當回事。其實,所謂的 " 金礦 " 不過是火山活動留下的瑪瑙碎塊,景區(qū)本來是允許游客稍微撿一點的,但拿著工具亂挖,那怎么行!一挖就是一個個坑,草原那脆弱的生態(tài)可經不起這么折騰??稍?" 挖到寶貝 " 的誘惑面前,不少人早把規(guī)矩忘到腦后了。
這場鬧劇背后,短視頻平臺起了不小的推波助瀾作用。有的博主把撿瑪瑙的視頻加速剪輯,故意放大 " 尋寶 " 的刺激勁兒;再加上算法一推,這些稀奇古怪的內容就精準送到了每個想 " 一夜暴富 " 的人眼前。于是乎," 別人都在挖 " 的從眾心思被勾了起來,一群人扛著鐵鍬上演起現代版 " 點石成金 " 的荒唐戲碼,卻不知道每一鏟子下去,都是在傷害自然本來的樣子。
還是把鐵鍬收起來吧!這幾年,靠著短視頻流量帶起來的 " 獵奇式破壞 " 真不少見。陜西丹霞地貌景區(qū),有人不管 " 禁止踩踏 " 的警告,偏要在億萬年形成的巖層上自拍,留下的腳印根本沒法修復;還有博主闖進古墓,打著 " 探險 " 的旗號拍視頻,愣是打擾了古人的安寧。這些行為看著新鮮刺激,說到底,都是在粗暴糟蹋自然遺產,公然挑戰(zhàn)文明的底線。更讓人擔心的是,這類視頻會引得別人跟著學,景區(qū)管理根本扛不住——公共遺產啥時候成了能隨便碰的 " 私產 " 了?
這場火山 " 淘金熱 ",其實暴露了內容平臺管理和謠言治理的漏洞。平臺得加強內容審核,對那些講 " 挖寶 "" 淘金 " 的視頻,得加上明確的警告,不準用 " 一夜暴富 "" 撿漏發(fā)財 " 這類誘導人的詞兒,從根上切斷獵奇心理的傳播鏈條。
對景區(qū)來說,光靠立塊 " 禁止挖掘 " 的牌子可不夠,主動搞科普才是好辦法。比如說,用 VR 技術重現火山噴發(fā)時的地質變化,在觀景臺放個帶二維碼的講解牌,講講瑪瑙是咋形成的,讓每一塊火山巖都變成 " 會說話的自然課本 "。等游客知道腳下的玄武巖比恐龍還老,對自然的敬畏心自然而然就生出來了。
就像敦煌用 AR 技術讓人更尊重壁畫,蘇州園林用數字導覽講草木的故事,只有讓人跟景色從心里產生共鳴,才能從根兒上杜絕不文明行為。景區(qū)管理是一道防線,但每個人自己能管住自己,才是最關鍵的。
游客大老遠來這兒,與其抱著 " 一夜暴富 " 的僥幸心理,不如帶著真心來親近自然。說到底,人的素養(yǎng)才是最值錢的 " 寶貝 "。守好眼前的火山、丹霞、古建筑,不光是守住自然和歷史給咱們的禮物,更是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份 " 抬頭就能看見的敬畏 " ——這份敬畏,可比傳說里的 " 黃金 " 金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