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仁懷市區(qū)向西北出發(fā),沿著崇山中的柏油路行駛 40 多公里,穿過一片又一片高粱地,便到達一個位于半山腰叫 " 巖頭上 " 的小村寨。再穿過村寨下到赤水河谷底,一直被郁郁蔥蔥的林木掩映著的鄢家渡便出現(xiàn)在眼前。一艘無人問津的鐵皮船,橫在渡口的細軟沙灘上。唯有頭頂上仍清晰可辯的摩崖 " 公渡 " 在提醒世人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
時光回溯到 1621 年,明天啟元年。永寧土司奢崇明、水西土司安邦憲聯(lián)合反叛,圍成都、攻重慶、打遵義、占仁懷,叛軍勢如破竹。
天啟四年冬,仁合路監(jiān)紀(jì)僉事盧安世奉命率兵駐扎鄢家渡一帶,與奢氏叛軍交戰(zhàn)。彼時叛軍勢力強大,盧安世部因糧道斷絕,糧草不濟,斷炊多日。" 軍中饑疲欲潰,形同餓殍。" 史料記載,當(dāng)時的盧安世部將士饑餓難耐,山谷間回蕩著此起彼伏的腹鳴聲,整支軍隊命懸一線。
然而,盧安世仍率部堅守陣地與叛軍相持,以待援軍。就在整支部隊因斷糧而陷入絕境之際,盧安世目睹了讓士氣大振的一幕:饑餓的兵士在馬廄中發(fā)現(xiàn)飼料中混有高粱,開始爭相取食。有人直接咀嚼,有人將其搗碎成糜。仁懷農(nóng)家作為馬料的高粱便成了盧安世部重要的軍糧來源。
盧安世是赤水衛(wèi)人,大約也是位性情中人,見所部 " 空腸得慰,死氣盡掃。" 不禁仰天大笑,贊嘆看似低賤的野穗,實乃 " 天賜軍實 "!
史籍中的高粱傳奇
盧安世將所部絕處逢生的情況據(jù)實上報:" 卑職自抵鄢渡,各兵無米,全憑各處高粱、粟稗度日,今且尋盡等情。" 這份來自前線的戰(zhàn)報經(jīng)督軍平叛的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朱燮元潤色,擬成正式奏疏呈報朝廷。
就這樣,仁懷高粱的故事第一次被載入史籍。原本只是當(dāng)?shù)仄胀▽こ5母吡?,卻在宏大的歷史事件中扮演了的關(guān)鍵時刻的救贖者角色,從喂牲口的飼料一躍成為維系平叛大軍一線生機的軍糧。在鄢家渡,當(dāng)?shù)氐母吡粺o疑書寫了 400 年前烽火仁懷最驚心動魄的平叛篇章。
赤水河谷的千年饋贈
時光流轉(zhuǎn) 400 年,當(dāng)年的狼煙早已消散,鄢家渡也從赤水河上重要官渡變成了一個 " 舟自橫 " 的無人野渡。赤水河兩岸的高粱卻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為仁懷醬酒的重要基石。
站在鄢家渡的鐵皮船邊,望著奔流的赤水河,仿佛還能聽到 400 年前官兵嚼食高粱的聲響。這個被現(xiàn)代交通遺忘的河谷角落,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被無數(shù)后來人憑吊和銘記。
如今,這漫山遍野的紅高粱于已然成為世界醬香白酒核心產(chǎn)區(qū)的仁懷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秋的赤水河兩岸,一片片火紅的高粱地,與四百年前的那個冬天形成了奇妙的呼應(yīng)與回響。
仁懷高粱寫入正史的傳奇故事顯然在昭示后人,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鄢家渡這個已然荒廢了的渡口,見證了仁懷高粱從野生植物到戰(zhàn)略軍需,再到醬酒文化符號轉(zhuǎn)變的全過程。
(圖片由 " 醬香仁懷 " 提供)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景行 楊才江 謝兵
編輯 周歡 /編審 李楓 /簽發(fā) 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