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人人都是自媒體 " 的信息時代,想讓流量爆炸非常容易,有時候甚至只需要幾個雞蛋,就能引發(fā)一場大面積的網(wǎng)絡地震。
近日,西安某酒店內(nèi)上演的一幕戲碼,成功激起了廣大網(wǎng)友們的怒火,而女主角更是直接被罵上了熱搜。
網(wǎng)上傳出的視頻中,一位女子正在鉚足力氣捏著雞蛋——注意,不是吃,不是剝,而是捏,把好好的雞蛋一個個惡狠狠地捏開,揉碎,一盤二十多個雞蛋,短短幾分鐘時間就被全部捏爛,和一桌的殘羹剩飯扔在一起。完成這一系列的 " 行為藝術 " 后,女子揚長而去。
如果光看視頻,大概也就是批評幾句 " 公眾場合發(fā)什么瘋 "" 浪費糧食可恥 " 之類的就過去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越來越多的周邊細節(jié)開始浮出水面,很多人才驚覺:有些東西不上秤可能還沒二兩,上了秤就有千斤重。
這個瓜現(xiàn)在就上了秤,而且確實比想象的要重很多。
8 月 27 日,一位女子帶著女兒到了西安一家酒店的自助餐廳,吃完早餐后,她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端著盤子回到了取餐區(qū),很 " 豪邁 " 地盛了滿滿一盤的二十多個水煮雞蛋。
旁邊的人還沒來得及夸一聲 " 這位女士真是好胃口 ",就看見她把所有的雞蛋全裝進了自己的包里,看來是想帶走。
現(xiàn)場的酒店工作人員看到這架勢可能也有點懵逼,但還是很快反應過來,并禮貌地上前提醒稱:酒店的自助餐只能現(xiàn)場吃,不能外帶。
隨后,就發(fā)生了文章開頭的場景:女子回到自己的座位,把一股子邪火全發(fā)泄在了那二十多個雞蛋上,滿滿的一盤雞蛋,瞬間變?yōu)橐黄墙?,令人不忍直視?/p>
占不到便宜就發(fā)飆,不讓我吃那就誰都別想吃。姜昆老師那段春晚相聲的含金量果然還在增加:" 動物的種類在一天天減少,人的種類卻在一天天增加。"
事件發(fā)酵后,當事人光速進入 " 社死 " 狀態(tài),被嘲為 " 捏蛋姐 ",評論區(qū)里出現(xiàn)無數(shù)(疑似)熟人現(xiàn)身說法,稱涉事的這位女士姓曾,在當?shù)匾菜銈€ " 名人 ",平時無論在公司還是小區(qū)都是橫行霸道、盛氣凌人,極難相處。更有人表示他發(fā)貼的時候用的都是小號,生怕掉了碼被 " 捏蛋姐 " 找上門,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得到他正在瑟瑟發(fā)抖。
我們無意窺探他人隱私,也不打算搞什么 " 開盒 "" 網(wǎng)暴 ",這里只就事論事,說說這位 " 捏蛋姐 " 的行徑,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首先,自然是 " 捏蛋姐 " 對于公共秩序的漠視,甚至公然與公序良俗對抗。
酒店不讓你一下子拿走那么多雞蛋,其核心并不是因為這些雞蛋有多值錢,而是告訴你:這么做是不合規(guī)矩的。酒店屬公共場所,服務于所有客人,任何人在這里都是平等的。如果都像 " 捏蛋姐 " 這樣,今天你打包一盤雞蛋,明天我順走三塊牛排,后天他直接把一整鍋炒飯全端走,長此以往,餐廳還怎么正常經(jīng)營?還讓不讓其他人吃飯了?
類似的在公共場合行為失范的案例,這些年也是司空見慣。從高鐵霸座到景區(qū)刻字,從文物涂鴉到哄搶翻車貨物,人的道德底線被一再突破。而這些行為的背后,暴露出的是規(guī)則意識的缺失、自私心態(tài)的膨脹和對公共利益的淡漠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廣泛的社會性問題。魯迅一百多年前在《阿 Q 正傳》中塑造的那些 " 看客 " 們,時至今日仍然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鮮活的例子。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 " 巨嬰 " 式的心理,其行事邏輯的核心是:我不要你們覺得,我只要我覺得,只有我的感受才是最大的,所有人都得對我負責,但我不對我的行為負責。這種心理滲透到現(xiàn)實,就是 " 我不高興,你們又不愿意順著我,那我捏碎雞蛋就是正常的、合理的 "。說得好聽一點兒是情商低,難聽一點就是一個被慣壞的 " 大齡寶寶 " 在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時的撒潑打滾——和嬰兒只要餓了就會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哭鬧如出一轍,但人家嬰兒至少還不會害人呢。
這種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有什么錯,他們只會在遇到挫折時習慣性地怨天尤人,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他們的。
更加令人心寒的是:" 捏蛋姐 " 發(fā)瘋的同時,她的女兒就坐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用眼神全程記錄下了她的媽媽是如何發(fā)泄不滿、如何處理矛盾、如何踐踏規(guī)則、如何糟蹋糧食 ...... 五六歲的孩子,正處在塑造三觀的人生關鍵階段,而這位女士卻以實際行動給女兒灌輸著如此扭曲而畸形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只要我覺得不爽,就可以無視規(guī)章制度,肆意破壞財物、浪費糧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心平氣和地理論與溝通,而是毀壞。只要情緒上了頭,其他一切東西包括素質(zhì)和臉面在內(nèi),都可以不要了。
不知 " 捏蛋姐 " 有沒有意識到一個可能會非常嚴重的問題:她的這一系列所作所為,給自己的孩子上了影響極為深遠也極為惡劣的一課。20 多個雞蛋當然并不值多少錢,但這件事給一個孩子稚嫩的心靈中留下的陰影,卻很有可能伴隨她一生。
這些年,各種 " 熊孩子 " 的奇葩行為屢屢見諸報端,而追根溯源,他們的背后多半都還有一個(有時候還不止一個)更熊的 " 熊家長 "。
有的孩子終其一生都被揮之不去的自卑自賤纏繞,是因為他從小生活在父母 " 一言不合就發(fā)癲 " 的 " 好榜樣 " 中;
有的孩子生活中稍不如意就肆無忌憚地破壞公物、傷害他人,是因為他從小看到的就是父母都這么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年紀已經(jīng)老大不小卻沒有絲毫的禮貌與教養(yǎng),是因為他的父母從來沒給他教過什么是與人相處時最起碼的素質(zhì)。
" 捏蛋姐 " 固執(zhí)地跟那些雞蛋過不去的同時,她也已經(jīng)在無形之中捏碎了一些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本來應該植入給孩子的積極的、健康的三觀。
日前,經(jīng)警方調(diào)解后,當事雙方已經(jīng)達成了和解:" 捏蛋姐 " 已經(jīng)道歉,酒店也決定不再追究她的賠償責任。
看起來皆大歡喜,但對當下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反思不應停止。
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給人一種 " 光長年紀不長心 " 的既視感,只懂得做學問卻不懂得做人,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只會 " 言傳 ",卻不知 " 身教 ",一邊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一邊在《王者榮耀》里為 " 五殺 " 歡呼;一邊叮囑孩子要遵守規(guī)則,一邊不是插隊就是闖紅燈;一邊要求孩子要懂得管理情緒,一邊自己卻又是個見火就著的炮仗,不僅做不到幫孩子遮風擋雨,反而還動不動就親自下場呼風喚雨。
只有自己先成了你希望的樣子,你才能把孩子教導成你希望的樣子——道理很簡單,但無數(shù)事實證明,絕大部分人都沒參透 " 要雞娃就得先雞自己 " 的基礎內(nèi)涵。
我們希望那位 " 捏蛋姐 " 能認識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不是不要錢就能吃的雞蛋,而是美德和善行。否則,你不愿意教育孩子,那總有一天社會會以一種最難看的方式,讓你和你的孩子一起 " 復讀 "。
來源 / 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