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配置和性能,連最重要的服務也將要掉隊,傳統(tǒng)國外品牌花費幾十年建成的壁壘,不消數(shù)年就被中國新能源車撞得粉碎。
在這種情況下,smart 只能無奈下調銷量目標,有消息稱,降幅在四成以上。
按照 8 萬輛的六成計算,今年,smart 的銷量目標或許將下調到 4.8 萬輛或以下,這個數(shù)字甚至比去年 " 保 5 萬爭 6 萬 " 的口號更為保守。
如果非要將 smart 的頹勢完全歸咎于奔馳,也不盡公平。
在 smart 內(nèi)部的分工中,奔馳負責設計、吉利負責技術,股份也各占一半。
而眾所周知設計方面并不是消費者所詬病的部分,更多的是產(chǎn)品定位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太大了。
然而," 更長 " 的精靈 僅售出了 380 輛,而 " 更大 " 的精靈 則售出 263 輛。
在車企處處滿足消費者的現(xiàn)在,易寒卻是帶著整個品牌反其道而行之,接連推出兩款更大的 smart。
市場不會說謊,他得到的答案是,消費者最喜愛的還是體型最小的那款 smart。
精靈 和 的接連折戟,證明了教育用戶是最難的事。造大車,一方面,要扭轉 smart 整個團隊的設計和生產(chǎn)方向;另一方面,也沖淡了 smart 整個品牌多年建立的差異性。這個市場,缺大車嗎?
盡管新車被網(wǎng)友笑稱 " 剁椒魚頭 ",但收獲的聲量還算是不錯。
第一個可能性是,易寒個人并不肯定這種 " 吃老本 " 的打法;另一個可能是,從小鵬離開后,他還沒學到新勢力玩社交平臺的營銷方式。
離開小鵬兩年,如今前公司銷量起飛,營收越來越健康,反觀 smart 卻是逐年走下坡。易寒押寶的 " 剁椒魚頭 ",會不會為他當年的選擇爭回一口氣?2026 年將會見分曉。
推薦閱讀:
視頻號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