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苗正 編輯|Cong
2025 年 7 月 3 日,小鵬汽車發(fā)布了其全新的轎跑 SUV G7。這款被寄予厚望的車型,以 19.58 萬元至 22.58 萬元的指導價切入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區(qū)間。
發(fā)布會上的信息密集且充滿技術雄心:全新的家族化設計、800V 高壓平臺、太極 AI 底盤,以及作為核心亮點的,號稱 " 全球首顆同時應用在 AI 汽車、AI 機器人、飛行汽車 " 的圖靈 AI 芯片,及其帶來的高達 2250TOPS 的整車有效算力。
然而,撥開這些繁復的參數與營銷術語,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浮出水面:小鵬汽車真正希望通過 G7 向市場傳遞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鵬能否借由 G7 這款產品,將這個復雜、前沿且略顯晦澀的 AI 故事,清晰、有力地傳遞給廣大的消費者,并最終轉化為市場的認可與銷量,成為了其未來走向的關鍵。
智能駕駛的發(fā)展敘事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范式轉移。過去,行業(yè)普遍采用的是一種基于規(guī)則的模塊化系統(tǒng)。車輛的 " 眼睛 "(攝像頭、雷達)負責感知," 大腦 " 中的不同 " 部門 "(如規(guī)控算法)根據預設的規(guī)則和高清地圖進行決策,最后由 " 四肢 "(轉向、驅動系統(tǒng))執(zhí)行。
這套體系在高速公路等結構化道路上表現尚可,但在瞬息萬變的城市復雜路況中,規(guī)則的窮舉變得不切實際,系統(tǒng)的天花板也因此顯現。每一次的場景優(yōu)化,都像是給系統(tǒng)打上一個新補丁,成本高昂且難以泛化。
它不僅要 " 看懂 " 世界(Vision),還要能像人類一樣,用內在的邏輯和知識進行 " 理解 " 與 " 推理 "(Language),并最終做出精準、擬人化的駕駛 " 行動 "(Action)。這不再是一個冰冷的規(guī)則執(zhí)行機器,而是一個具備初級世界模型和泛化能力的 " 數字駕駛員 "。它追求的不是在已知場景下做得更好,而是在未知和突發(fā)場景(Corner Case)中,能做出更合理、更安全的決策。
小鵬 G7 的硬件配置,正是為這個宏大的 VLA 故事搭建的舞臺。發(fā)布會上反復強調的 2250TOPS 有效算力,并非簡單的數字競賽。運行一個龐大的 VLA 模型,需要的就是這樣海量的計算資源作為支撐。這顆被命名為 " 圖靈 " 的 AI 芯片,其命名本身就充滿了致敬人工智能先驅的意味,暗示著其目標是實現一種更通用的、跨領域的 AI 能力,而不僅僅是服務于駕駛。這與 VLA 模型所追求的通用世界理解能力不謀而合。
可以說,G7 在硬件層面,已經為未來數年通過 OTA 升級、持續(xù)迭代 VLA 模型預留了充足的 " 地基 "。
它應該能處理更自然的語音指令,理解更復雜的場景語義,從而讓駕駛體驗從 " 功能可用 " 邁向 " 智能好用 "。G7 所宣傳的從城區(qū)到高速的全程無斷點體驗,其背后依賴的,也必然是一個泛化能力更強的 AI 模型,而非無數場景規(guī)則的堆砌。
然而,一個技術上先進的故事,與一個市場上成功的故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小鵬在向市場講述 VLA 故事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如何把技術變成增量
第一個挑戰(zhàn)在于溝通的難度。VLA 模型是一個典型的 " 黑箱 ",其內部的決策邏輯復雜且難以直觀解釋。向消費者推銷一個 " 車道保持 " 功能是容易的,因為其效果立即可見。但如何向一個非專業(yè)用戶解釋 " 我的車搭載了一個能理解世界模型的 AI"?這種技術架構的優(yōu)越性,很難在一次短暫的試駕中被完全感知。
消費者更關心的,或許仍然是那些具體而微的體驗:這次過路口是否比上次更果斷?那個狹窄車位的泊入是否一次成功?當競爭對手們還在用 " 開城數量 "、" 接管次數 " 等具體指標進行營銷時,小鵬如何將 VLA 的 " 泛化能力 " 和 " 推理能力 " 這些抽象概念,轉化為消費者能夠理解和信賴的價值點,是一個巨大的營銷難題。
接下來是用戶期望與現實表現的平衡。VLA 代表了智能駕駛的理想形態(tài),但在技術落地的初期,它必然存在不完美之處。過高的宣傳聲量,容易將用戶的期望值無限拔高。一旦實際體驗中出現不符合 " 類人 " 預期的行為,哪怕只是偶發(fā)的、無傷大雅的瑕疵,都可能引發(fā)輿論的負面評價,甚至動搖用戶對整個技術路線的信心。
特斯拉的 FSD 在推廣過程中就屢次面臨這樣的困境。小鵬需要極其謹慎地管理市場的期望值,用一種更務實、更坦誠的態(tài)度,與用戶共同見證一個新生 AI 模型的成長與迭代,而不是過早地宣稱 " 革命已經完成 "。
再者,是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如今,幾乎所有頭部玩家都在向端到端大模型轉型。華為的 ADS 系統(tǒng)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龐大的用戶數據,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小米等新勢力同樣手握重金,對 AI 領域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下,小鵬的 VLA 故事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僅僅依靠算力的領先和 " 圖靈 " 這樣的命名,恐怕不足以構建堅實的護城河。故事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實際體驗的差異化上。小鵬的 VLA 模型,必須在駕駛風格的擬人化、對復雜場景的處理能力,或是與駕駛員的交互理解上,拿出真正獨到且持續(xù)領先的表現,才能在喧囂的市場中,讓自己的聲音被清晰地聽見。
故事講得再動聽,最終還是要落到產品力的根本上。
總而言之,小鵬 G7 的上市,標志著小鵬汽車將其在智能化領域的賭注,全部壓在了以 VLA 為代表的 AI 大模型上。這無疑是一條正確且充滿前景的道路。但前路并非坦途。
能否將這個關于未來的宏大技術敘事,轉化為當下市場能夠接受和喜愛的產品語言;能否在技術理想與商業(yè)現實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用持續(xù)迭代的優(yōu)異表現證明自己故事的獨特性與領先性。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小鵬 G7 的成敗,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小鵬汽車在智能汽車下半場競賽中的最終位置。市場的檢驗已經開始,小鵬的 VLA 故事,需要用每一公里的實際路跑,去贏得它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