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肉
編輯 | 騰宇
題圖 | 《我的后半生》
年輕人鐘愛好看的食物,早已不是新鮮事,這些年多少網(wǎng)紅餐廳的崛起,都是得益于牢牢把握住了餐食漂亮、店面優(yōu)雅、好出片的底層邏輯:幾片新鮮的三文魚刺身被卷成花朵,搭配切好的牛油果片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玻璃杯裝著櫻花粉漸變色的奶昔,斜插著兩片小熊造型的餅干;鵝肝通過煎烤呈現(xiàn)出美拉德反應,再加上可食用金箔和薄荷葉裝飾……
明艷的色彩對比、各類裝飾拉滿了儀式感,這些堪比藝術品的菜肴甜點,近年有個統(tǒng)一的稱呼:漂亮飯。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光小紅書上就有 3.7 億次瀏覽,185 萬余次討論。
對漂亮飯保持高度關注的,除了好奇的食客和自媒體博主,也有不少餐飲品牌和商家,線下 " 漂亮飯 " 生意如火如荼:主營景德江西菜的 " 胡恰 " 餐廳 5 月在上海首店開業(yè),排隊三小時起,時隔 2 個月之后的門店依然人滿為患;深圳 "NEED" 韓餐開業(yè)首日,排隊桌數(shù)突破 1000 桌,黃牛號炒至 200 元一張。
雖然許多人質疑," 漂亮飯 " 往往分量不大、價格虛高、" 中看不中吃 ",但依然擋不住部分食客為它動輒排隊幾小時的熱情。在 " 漂亮飯 " 的語境里,談論餐食口味屬于跑題,眼睛的感受、用餐時的心情、借此在網(wǎng)絡社交中得到的滿足,更為重要。
即便你懶得自己搜索攻略,只需去城市最知名的街區(qū)逛逛,一定不難找到一些店名是英文、以黑白灰為主色調(diào)的網(wǎng)紅餐廳。
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幾家漂亮飯餐廳,譬如從武漢走出的云貴川融合菜連鎖品牌 " 野果 yeego"、創(chuàng)意韓料餐廳 "NEED" 都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綜合商業(yè)中心,天然聚集的食客,為門店帶來了第一波受眾——不管味道怎么樣,單是門店環(huán)境和氛圍,就夠拍一組九宮格照片了。
各家餐廳最受歡迎的招牌菜各有特色,而 " 漂亮 " 是它們共同的特點。中式的漂亮飯通過暖色系菜式搭配天然綠葉作為裝飾,菜品上也多呈現(xiàn)融合的趨勢,比如號稱 " 云貴 bistro" 的 " 野果 yeego",店內(nèi)頗受好評的招牌菜皆以牛肝菌、餌塊等具有地方特色食材,搭配濃厚的佐料醬汁點綴;而西洋菜則直截了當?shù)卣故酒湄S富食材,牛油果、三文魚、羽衣甘藍,形成一種營養(yǎng)均衡的美。
上菜時,店家也有意識地推出一些 " 面對面服務 " 來為客戶提供拍照場景,提高出片率,比如上菜時便攜式噴槍炙烤牛肉,或是在顧客眼前將氣泡水倒入盛滿水果的玻璃杯中,堪稱一場店家與食客關于 " 漂亮飯 " 的默契表演。
外出享用一頓 " 漂亮飯 ",人均支出大約在百元以上,稱不上十分昂貴,但對工薪階層而言還是有壓力。所以許多年輕白領和美食愛好者們也開發(fā)了各種 " 居家低成本還原漂亮飯 " 攻略,還有人總結出漂亮飯餐具搭配心得:素色的套餐餐具,是白襯衫一樣百搭不出錯的選擇,諸如粗陶、啞光、浮雕也很合宜,玻璃和不銹鋼搭配不同的餐具也有獨特的氛圍感——不過買不銹鋼盤千萬別買成寬口的 " 廣東省省盤 ",否則出片率大打折扣。
總而言之,合適的餐具、考究的擺盤,能提供一種作弊級的氛圍感。在家做飯雖然很難完全還原餐廳營造的質感,但通過精致的餐具、餐墊和可食用裝飾品,已經(jīng)有可能在家實現(xiàn) " 漂亮飯自由 "。
"999 塊,賣給上海人 "
" 漂亮飯 " 流行的背后,還是離不了消費主義的那套嗑。不管是選擇在家自制漂亮飯,還是外出打卡各類網(wǎng)紅餐廳,人們消費的終極目的,往往指向新奇的體驗感或氛圍感。
00 后的小黃,是 " 漂亮飯 " 的忠實擁躉。她最近剛剛拿到第一筆實習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到常去的 " 西式簡餐 " 里大快朵頤?,F(xiàn)在她雖然已經(jīng)沒有像讀書時期那樣頻繁地和朋友打卡美食,但還是保留了以美食做獎勵的習慣," 當牛做馬干五天,吃頓好的,獎勵自己又熬過了一周。"
正如這些年許多流行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消費習慣,許多年輕消費者對 " 漂亮飯 " 的態(tài)度正經(jīng)歷著從 " 狂熱追捧 " 到 " 冷靜下頭 " 的轉變。普通人想要追求生活的儀式感,就不得不為儀式帶來的溢價買單,用一頓精致漂亮的飯兌換 " 我在好好生活 " 的心理補償。但冷靜下來,稍微思考一下這類消費的本質和這一行為的性價比之后,許多人發(fā)現(xiàn)了背后的荒謬:我們真的需要這種被精心包裝、明碼標價的儀式感嗎?我們真的需要多花那么多錢,走進消費主義過度包裝之下的新陷阱嗎?
" 漂亮飯 " 的悖論,映射著當代青年的生存圖景。年輕人需要經(jīng)營著自己的社交媒體來顯示對生活的熱愛,試圖用九宮格彰顯生活品質,用儀式感營造瞬間治愈疲乏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見慣了這些年起起落落的消費風潮之后,他們又極其警惕,擔心落入新的消費主義陷阱。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這種反思以一種戲謔而尖銳的方式呈現(xiàn)。各種極致精美的 " 美食制作視頻 ",被觀眾和自媒體博主共同解構為一種行為藝術。伴隨著視頻中美食博主們煞有介事地將一個簡單的雞蛋或吐司,通過繁復的工序、考究的餐具打造成宛如藝術品的餐食,屏幕上往往飄過一片心照不宣的彈幕—— "999 塊,賣給上海人 ",同時有許多上海 IP 的網(wǎng)友主動認領," 賣給我,賣給我好了 ",當一件有儀式感、神圣感的事情變得幽默甚至抽象,證明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了其中的異樣,從適度的儀式感到過度包裝與過度消費,從精致考究的設計到不堪細看的本質," 漂亮飯 " 的熱潮逐漸降溫,是一種必然。
當吃飯變成一場 " 行為藝術 "
調(diào)侃與自嘲的彈幕,一次次戳破了 " 漂亮飯 " 儀式感溢價的荒誕。當 " 手機先吃 " 成了一種廣泛被接受的社交常態(tài),出片率成為衡量這頓飯值不值的第一標準,吃飯這種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行為,正在異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行為藝術。
漂亮和飯,本來各自都有明晰的指向:真正的 " 漂亮 " 應該歸于天然,而不該是流水線上復制的視覺符號;飯再 " 漂亮 ",本質上也只是供養(yǎng)生命的方式。
即便要追尋吃的意義,也有比漂亮更重要、更持久的事情。吃飯一直是人們最古老、也最基礎的社交禮儀之一,我們習慣在觥籌交錯間建立和鞏固關系,也習慣于通過餐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化解矛盾或達成共識。無論東西方,都有大量在特殊日子里為食物賦予意義的例子,用以銘記某些重要的時刻或人。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 · 布迪厄在《區(qū)隔》一書中指出,吃飯是 " 社會階層和自我認同的精心表演 ",人們對食物的 " 趣味 ",實質上是一種社交篩選,通過對食物的品位彰顯社會身份。年輕人通過精致的甜點、健康餐和具有視覺效果的創(chuàng)意菜模仿著自己心中對于中產(chǎn)生活的印象,本質上也是將食物兌換為社交貨幣,確認自己的身份標識。這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表演不應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
人們在面對精致餐食的幻覺中不斷踩雷或者被叫醒后,才會明白過度追求 " 漂亮飯 " 當然是一種荒誕,但 " 為吃飯賦予意義 " 是根植于人類天性的本能,這一行為本身不該因消費主義的異化而淪為批判的靶子,我們應該警惕的是過度包裝、本末倒置帶來的一系列反效果。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嘗試 " 自制 " 漂亮飯,似乎也在證明年輕人正逐漸從這種表演中醒悟過來,重新獲取對食物、對生活的掌控感,儀式感可以自己營造,而非被人粗暴定義、加價出售。
缺乏生命力的熱潮慢慢消散之后,我們或許更能領悟吃飯這件事最本質的快樂——食物本身帶來的味蕾滿足、身體能量的補充、在于與重要的人共享時光的溫暖、一份簡單卻能撫慰人心的踏實感。追求視覺享受無可厚非,但生活的真滋味永遠藏在那些無須刻意表演、真實可觸的日常瞬間里,遠不止朋友圈里精心修飾的幾張圖片。
校對:嚴嚴;運營:鹿子芮;排版:黃琳